海角社区

新闻动态 海角社区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学 - 新闻动态 - 正文
课堂外的“国际经济学”:在宁波港城探秘开放智慧
时间:2025-07-02  阅读:

2025年6月23日,《国际经济学》课程组师生代表走进浙江宁波,深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宁钢)及宁波港口博物馆等地开展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师生们以临港重工业为样本,探索“绿色化、数智化、国际化”转型如何赋能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

为何选择宁波?答案深植于其无可替代的开放样本价值。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是改革开放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先行者,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联通世界的黄金枢纽。从河海联运的古港雏形到全球货物吞吐量首位的大港崛起,从“宁波帮”闯荡四海的商道传奇到现代临港工业的蓬勃发展,宁波浓缩了中国从被动卷入全球化到主动引领高水平开放的壮阔历程。《国际经济学》课程组带领学生代表深入此地,正是为了跳出课本,帮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理论、开放政策与港口经济模式的现实应用,将课堂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走进宁钢工业园区,传统钢铁厂的刻板印象被彻底颠覆:烧结口顶部的脉冲除尘器高效吸收废气、厂区配置的大规模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鱼儿自在游动在深度处理后澄澈的净水中。宁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致力于“三废”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冶金渣全部综合利用的钢铁企业,在淬炼钢铁的同时守护着碧水蓝天。

宁钢的绿色实践远不止于达标排放,更在于其标杆效应与价值创造。 通过成功实现外部性问题的内化,宁钢为行业乃至跨领域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营造了协同绿色转型的良好氛围,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发展。这不仅守住了生态底线,更通过外溢效应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资源循环收益、品牌溢价)和广泛的社会价值(环境改善、行业进步),构建了同学们所期待的永续发展良性循环。

宁钢的“数字孪生工厂”堪称工业4.0的典范。5G网络覆盖全厂区,AI算法实时优化炼钢参数,机器人巡检替代人工操作。“智慧大脑”的一块块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正是宁钢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在厂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课程实践小队成员们佩戴上安全帽,实地参观了智能中控总调下的生产场景:从1500℃铁水奔涌的高炉区(“铁水梨花”)到精密轧制的精轧作业区,现场设备的高度集成化与智能化带来的效能跃升令人震撼。郭凛老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思考:这一转型印证了经济学中“异质性竞争”的理论——通过数智化赋能,宁钢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巩固了产业优势,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宁钢的国际化之路,深深植根于宁波得天独厚的港口基因。三江口“河流入海+陆腹纵深”的自然格局,不仅为古代商贸提供了天然通道,更在《国际经济学》的“要素禀赋理论”中找到了理论注脚——宁波凭借独特的水资源与区位优势,在古代东亚贸易网络中占据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依托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宁钢以“双轮驱动”策略实现国际化突破:一方面利用港口枢纽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钢铁产业优化升级战略,聚焦高端市场。通过实施“1+3+α”产品策略,打造“一轴两翼”发展格局,分层次突破高端新型金属材料技术壁垒。其研发生产的优碳钢、空心钢、超高强汽车结构钢等系列优质产品,成功实现了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这不仅使宁钢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前列,更打破了我国在高端金属材料领域长期依赖外国产品的困局。

正是依托港口枢纽的成本效率优势与自主创新的硬核技术实力这“双轮驱动”,宁钢成功实现了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的价值跃升与国际化破局突围。

宁钢在绿色化、数智化、国际化道路上的坚定探索,其勇于担当、反哺社会的精神,与宁波深厚的商业文化一脉相承。

正如宁波帮博物馆所展示的,包玉刚、邵逸夫等先贤在海外建立商业帝国后,始终不忘“反哺社会”的使命,倾力支持教育、基建、文化事业,将个人财富转化为公共福祉。宁钢和宁波帮的“反哺”行为的外部性不止慈善本身,更是对区域开放生态的长期投资——通过教育捐赠提升人力资本(如宁波大学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要素禀赋(如港口扩建降低贸易成本)。他们以“回报社会”的方式巩固了宁波的开放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共赢,这正是开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逻辑,也是宁钢“三重突围”实践的深远意义所在。

此次实践通过宁钢的绿色化、数智化、国际化探索,以及宁波港城的历史积淀与现代转型,生动诠释了开放经济的本质——地理禀赋、制度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协同进化。返程之际,庆安会馆的古韵、港口博物馆的史话、宁钢高炉的轰鸣,共同绘就了一幅开放、传承与创新交织的图景,激励青年学子在“双循环”格局下为中国开放共赢贡献智慧。

(通讯:任晓雪 陈诗懿 文慧熙;审核:郭凛)